首页  >  行业资讯 >> 现代农业 >> 截至2023年底,中国水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增长到约9410家

截至2023年底,中国水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增长到约9410家

文章来源:和仕咨询集团 作者:和仕咨询集团 阅读量:5 发布时间:2025-05-21


水产品加工行业作为渔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不仅是渔业生产的延续,更是实现产业增值增效、优化渔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它一头连接着渔业生产,一头连接着消费市场,对于稳定和拉动水产品价格、保障市场供应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冷链物流等技术的发展,中国水产加工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同时,政策支持、技术创新等因素也为行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然而,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市场竞争加剧、质量安全问题等。

截至2023年底,中国水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增长到约9410家,年加工能力提升至3021万吨,其中规模较大的企业约2600家,占比逐年增加,反映出行业规模化、集中化趋势。例如,福建安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水产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其在全国多地布局生产基地,年加工能力持续提升。同时,全国水产冷库数量达到8895座,为水产品保鲜、贮藏提供了有力保障,完善的冷链设施有助于提高水产品加工的品质和延长产品保质期。

根据和仕咨询集团发布的《中国水产加工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水产品生产和加工国,水产品产量持续增长。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3年中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7100万吨,同比增长3.4%,其中养殖产量5812万吨,增长4.4%;捕捞产量1288万吨,下降1.0%。同期,全国水产加工品总量约为2179万吨,其中海水加工产品1733万吨,淡水加工产品446万吨。2024年,在养殖技术不断进步和渔业资源养护政策的推动下,水产品产量预计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带动水产加工量进一步提升。

国际市场上,越南、印度、泰国等国家也是重要的水产品生产和出口国。越南的巴沙鱼、印度的对虾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些国家凭借其丰富的渔业资源、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以及优惠的贸易政策,在国际水产品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近年来,随着全球渔业资源的变化和贸易格局的调整,国际水产品供给也在发生变化。一些国家加大了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力度,限制捕捞量,导致部分水产品的国际供给减少;而另一些国家则通过发展水产养殖业,增加了水产品的供给。

国家高度重视水产加工行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加大对水产加工企业的资金支持,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新产品研发。如《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提升水产加工水平,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对符合条件的水产加工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一些地方政府还对新建、扩建的水产加工项目给予土地、厂房等方面的优惠。

和仕咨询集团行业分析人士表示,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不仅体现在价格上,还将体现在产品质量、品牌建设、技术创新和服务水平等方面。大型企业将凭借其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中小企业则需要通过差异化竞争,专注于细分市场,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以在市场中立足。

Online consultation

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010-6728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