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气象是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入应用,依托于气象科学技术进步,使气象系统成为一个具备自我感知、判断、分析、选择、行动、创新和自适应能力的系统,让气象业务、服务、管理活动全过程都充满智慧。
我国智慧气象产业基础发展良好,2020年,中国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数量达到10648个。2020年我国区域自动气象站点数量为5.31万个。观测业务质量均保持较高水平。2021年全国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设备稳定运行率(业务可用性)为99.99%;省级自动气象观测业务可用性较2020年提高0.38%,达99.50%;新一代天气雷达全年平均业务可用性为99.51%,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为2595.76小时,较2020年增加9.75小时;雷电观测业务平均可用性为98.04%,较2020年基本持平,观测业务质量保持在高位运行。
2021年,中国气象局扎实推进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强化观测、预报、服务系统的有效衔接和协同发展,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着力提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持续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建设,不断优化完善人才保障、财政保障和法治保障机制,为实现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相较2020年,全国气象现代化建设在综合观测、信息网络、预报预测、气象服务、科技创新等五方面有了较大提高,人事人才、公共财政、气象法治等保障工作水平稳中有升。山西、内蒙古、江苏、浙江、福建、湖北、广东、贵州、云南、青海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的创新实践为全国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示范。
政策方面,2019年2月,中国气象局出台《智慧气象服务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愿景,到2023年,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气象服务中得到充分应用,初步实现气象服务产品制作从体力劳动向智能生产转变、服务模式从单向推送向双向互动转变、服务体系从低散重复向集约化转变,初步形成智能感知、精准泛在、情景互动、普惠共享的新型智慧气象服务发展生态。2021年12月,中国气象局印发《“十四五”公共气象服务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未来五年公共气象服务主要发展目标和七大主要任务,提出到2025年,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智慧精细、开放融合、普惠共享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公共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2022年2月28日,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中国气象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2021年至2035年气象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中长期气象科技发展的基本依据。《规划》提出,新时期气象科技发展,要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体系框架下构建气象事业新格局。2022年4月,国务院发布《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文件指出,到2035年,气象关键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水平全球领先,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2022年8月,中国气象局出台《气象人才发展规划(2022-2035年)》,规划提到2035年,气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满足以智慧气象为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发展需要,在气象主要领域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建成若干个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气象人才高地和平台,气象战略人才力量和高层次人才队伍整体实力位居世界前列。
和仕咨询发布的《2022-2026年中国智慧气象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共十章。首先阐述了智慧气象的概念、特点及智慧气象的价值,接着对我国气象服务行业的发展状况和智慧气象产业的发展特点做了分析。接下来报告重点分析了智慧气象在农业、旅游业、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对智慧气象的新型应用技术、项目投资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分析了智慧气象行业的投资发展前景,并对智慧气象行业的政策规划进行汇总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