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能源电力 >> 新能源 >> 2022-2026年中国储能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22-2026年中国储能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编码:HSC09502022002

首次出版:2020最新修订:2022交付方式:特快专递/E-mail

呈现方式:印刷版或电子版

订购电话:010-67280121

24小时服务热线:131 4656 3030

中文版全价:RMB8500 印刷版:RMB8200 电子版:RMB8200

英文版全价:USD5300 印刷版:USD5000 电子版:USD5000

    报告目录     内容概述


第一章 储能相关概述

1.1 储能的概念界定
1.2 储能的功能需求
1.3 储能发展的必要性


第二章 2020-2022年全球储能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2.1 全球储能行业现状分析
2.1.1 产业发展历程
2.1.2 市场驱动因素
2.1.3 市场发展特征
2.1.4 储能装机规模
2.1.5 市场结构分析
2.1.6 区域分布状况
2.1.7 行业需求状况
2.1.8 商业模式分析
2.1.9 国际经验借鉴
2.1.10 海外储能经济性
2.2 全球储能行业专利技术分析
2.2.1 储能行业技术周期
2.2.2 储能行业专利申请情况
2.2.3 储能行业专利技术类型
2.2.4 储能行业专利竞争情况
2.3 美国储能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2.3.1 储能政策布局
2.3.2 储能市场现状
2.3.3 储能装机容量
2.3.4 储能应用场景
2.3.5 加州储能市场
2.3.6 德州储能市场
2.3.7 储能市场展望
2.4 欧洲储能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2.4.1 储能发展背景
2.4.2 储能政策布局
2.4.3 储能市场现状
2.4.4 储能技术路径
2.4.5 细分市场分析
2.4.6 英国储能市场
2.4.7 德国储能市场
2.4.8 储能市场空间
2.5 其他国家和地区储能行业发展状况
2.5.1 日本储能市场
2.5.2 韩国储能市场
2.5.3 澳洲储能市场
2.6 全球储能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6.1 行业存在的问题
2.6.2 行业发展对策分析
2.7 全球储能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
2.7.1 全球储能发展机遇
2.7.2 全球储能市场前景
2.7.3 全球储能发展趋势


第三章 2020-2022年中国储能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3.1 经济环境
3.1.1 宏观经济概况
3.1.2 对外经济分析
3.1.3 工业运行情况
3.1.4 固定资产投资
3.1.5 宏观经济展望
3.2 社会环境
3.2.1 居民收入水平
3.2.2 节能减排形势
3.2.3 能源发展特点
3.2.4 能源产销情况
3.2.5 清洁能源建设
3.3 技术环境
3.3.1 储能技术分类
3.3.2 储能的技术路线
3.3.3 储能技术成熟度
3.3.4 储能技术发展现状
3.3.5 储能技术降本增效形式
3.3.6 储能技术商业化的现状
3.3.7 储能技术战略性问题
3.3.8 储能技术发展前景展望


第四章 2020-2022年中国储能行业政策实施状况分析

4.1 中国储能行业政策体系
4.1.1 监管体系
4.1.2 政策汇总
4.1.3 行业标准
4.1.4 政策规划
4.2 中国储能行业政策成果
4.2.1 国家层面
4.2.2 地方层面
4.2.3 重点应用层面
4.3 中国储能行业重点政策解读
4.3.1 推动新型储能发展意见
4.3.2 “十四五”新型储能实施方案
4.3.3 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
4.3.4 能源生产消费革命战略
4.4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对储能行业的影响分析
4.4.1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意见对行业的影响
4.4.2 碳达峰行动方案对行业的影响


第五章 2020-2022年中国储能产业发展分析

5.1 中国储能产业发展概况
5.1.1 行业发展阶段
5.1.2 市场运行特征
5.1.3 市场发展规模
5.1.4 新增储能容量
5.1.5 市场需求分析
5.1.6 市场订单状况
5.1.7 行业成本分析
5.1.8 行业景气指数
5.1.9 商业模式分析
5.2 中国储能行业市场竞争状况分析
5.2.1 市场竞争主体
5.2.2 市场份额分析
5.2.3 市场集中度
5.2.4 企业布局及竞争力
5.2.5 企业排名状况
5.2.6 竞争状态总结
5.3 2020-2022年中国储能项目分析
5.3.1 2020年储能市场项目分析
5.3.2 2021年储能市场项目分析
5.3.3 2022年储能市场项目分析
5.4 2020-2022年中国储能行业区域发展分析
5.4.1 总体状况
5.4.2 华北地区
5.4.3 西北地区
5.4.4 华中地区
5.4.5 华东地区
5.4.6 华南地区
5.4.7 西南地区
5.5 中国储能产业链整体分析
5.5.1 储能产业链结构
5.5.2 产业链区域分布
5.5.3 产业链企业分布
5.5.4 产业链企业动向
5.5.5 产业链衍生方向
5.6 中国储能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5.6.1 政策与标准缺失
5.6.2 行业面临挑战
5.6.3 主要制约因素
5.6.4 行业发展问题
5.7 中国储能产业发展建议
5.7.1 政策方面建议
5.7.2 产业发展策略
5.7.3 区域应用建议
5.7.4 商业化建议


第六章 2020-2022年中国氢储能产业发展状况

6.1 中国氢储能行业发展综合分析
6.1.1 氢能源发展状况综述
6.1.2 氢储能行业发展优势
6.1.3 氢储能行业政策支持
6.1.4 氢储能行业项目动态
6.1.5 氢储能示范工程简析
6.1.6 氢储能行业问题建议
6.2 中国氢储能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6.2.1 制氢技术
6.2.2 储氢技术
6.2.3 氢发电技术
6.3 中国氢储能系统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模式
6.3.1 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应用模式
6.3.2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应用模式
6.3.3 热电联供应用模式
6.3.4 能源互联网应用模式
6.3.5 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模式
6.4 中国氢储能成本分析
6.4.1 可再生能源制氢的电费成本分析
6.4.2 电解水制氢设备降本空间分析
6.4.3 氢储能成本下降路径总结
6.5 中国氢储能产业化制约因素分析
6.5.1 氢储能面临的挑战
6.5.2 应用空间尚未充分打开
6.6 中国氢储能行业发展展望
6.6.1 氢储能发展前景分析
6.6.2 氢储能发展潜力分析


第七章 2020-2022年中国电化学储能行业发展分析

7.1 中国电化学储能行业发展综述
7.1.1 行业发展优势
7.1.2 行业发展阶段
7.1.3 行业规模现状
7.1.4 电站结构特点
7.1.5 市场竞争格局
7.1.6 市场项目分布
7.2 中国电化学储能行业产业链分析及应用场景
7.2.1 产业链概览
7.2.2 应用场景分析
7.2.3 应用空间测算
7.3 中国锂电池行业发展状况
7.3.1 行业政策环境
7.3.2 行业应用优势
7.3.3 系统成本分析
7.3.4 产业规模分析
7.3.5 企业竞争状况
7.3.6 技术优势分析
7.3.7 行业发展问题
7.3.8 行业发展建议
7.3.9 行业发展趋势
7.4 中国铅酸蓄电池行业发展状况
7.4.1 行业发展概述
7.4.2 相关政策分析
7.4.3 市场规模分析
7.4.4 市场贸易状况
7.4.5 下游行业应用
7.4.6 行业竞争格局
7.4.7 未来发展趋势
7.5 中国钒电池行业发展状况
7.5.1 行业战略意义
7.5.2 行业优缺点分析
7.5.3 市场供需状况
7.5.4 行业发展潜力
7.5.5 行业发展趋势
7.6 中国电化学储能行业壁垒
7.6.1 技术和工艺壁垒
7.6.2 客户资源和认证壁垒
7.6.3 行业资金壁垒
7.6.4 品牌和渠道壁垒
7.7 中国电化学储能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7.7.1 市场需求前景
7.7.2 行业发展态势
7.7.3 技术发展方向
7.7.4 投运规模预测


第八章 2020-2022年中国抽水蓄能行业发展分析

8.1 全球抽水蓄能行业发展状况
8.1.1 市场规模分析
8.1.2 市场格局分析
8.1.3 行业发展趋势
8.2 中国抽水蓄能行业发展综述
8.2.1 行业发展历程
8.2.2 优劣势分析
8.2.3 行业发展规模
8.2.4 项目投运状况
8.2.5 行业竞争格局
8.2.6 转型升级态势
8.3 中国抽水蓄能行业产业链分析
8.3.1 产业链梳理
8.3.2 产业链区域分布
8.3.3 产业链代表企业
8.4 “十四五”中国抽水蓄能行业发展展望
8.4.1 行业发展重点
8.4.2 行业发展目标


第九章 2020-2022年中国超级电容器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9.1 超级电容器的基本概述
9.1.1 基本内涵
9.1.2 主要分类
9.1.3 与传统电池对比
9.1.4 行业上下游分析
9.2 超级电容器行业运行综况
9.2.1 产业联盟组织
9.2.2 行业发展历程
9.2.3 技术研究进展
9.2.4 市场规模状况
9.2.5 企业布局加快
9.2.6 行业发展短板
9.2.7 行业发展方向
9.3 超级电容器市场竞争主体
9.3.1 国外主要制造企业
9.3.2 国内主要制造企业
9.4 超级电容器应用领域分析
9.4.1 超级电容的应用价值
9.4.2 应用于乘用车领域
9.4.3 应用于动力客车领域
9.4.4 应用于电力电源领域
9.4.5 应用于电子设备领域
9.4.6 应用于军事航天领域
9.4.7 应用于工程机械领域
9.4.8 应用于城市交通领域
9.4.9 超级电容应用前景广阔


第十章 2020-2022年中国其他储能技术发展发展状况分析

10.1 压缩空气储能
10.1.1 基本原理介绍
10.1.2 技术发展历程
10.1.3 市场规模分析
10.1.4 应用场景分析
10.1.5 发展前景展望
10.1.6 液态空气储能
10.2 飞轮储能
10.2.1 飞轮储能结构
10.2.2 基本原理分析
10.2.3 行业发展政策
10.2.4 行业发展优势
10.2.5 市场发展现状
10.2.6 企业布局情况
10.2.7 市场前景展望


第十一章 2020-2022年中国储能产业链上游材料市场分析

11.1 正极材料
11.1.1 基本性能分析
11.1.2 行业发展阶段
11.1.3 市场规模分析
11.1.4 细分市场分析
11.1.5 市场格局分析
11.1.6 市场价格走势
11.2 负极材料
11.2.1 材料基本介绍
11.2.2 基本性能分析
11.2.3 技术发展现状
11.2.4 市场规模分析
11.2.5 行业出货状况
11.2.6 市场竞争格局
11.2.7 市场价格走势
11.3 电解液
11.3.1 产业基本概述
11.3.2 基本性能分析
11.3.3 行业标准发布
11.3.4 市场运行状况
11.3.5 市场竞争格局
11.3.6 市场价格走势
11.3.7 企业发展状况
11.3.8 项目投资状况
11.4 隔膜
11.4.1 材料基本概述
11.4.2 基本要求分析
11.4.3 市场出货量分析
11.4.4 市场竞争格局
11.4.5 市场价格走势


第十二章 2020-2022年中国储能产业链中游储能系统分析

12.1 储能系统应用综述
12.1.1 储能系统的概念
12.1.2 储能系统的分类
12.2 储能系统在电力各环节的应用
12.2.1 发电侧应用
12.2.2 输配电侧应用
12.2.3 用电侧应用
12.3 储能项目具体应用市场发展状况
12.3.1 电源侧储能的应用
12.3.2 电网侧储能的应用
12.3.3 用户侧储能的应用
12.3.4 电力辅助服务情况
12.3.5 储能应用于新能源
12.3.6 不同场景对储能技术的要求
12.4 储能应用主要商业模式介绍
12.4.1 峰谷电价差套利
12.4.2 管理容量费用
12.4.3 需求侧响应补贴
12.4.4 调频辅助服务收费
12.4.5 建设大型储能电站
12.4.6 分布式储能应用


第十三章 2020-2022年中国储能产业链下游应用场景分析

13.1 微电网
13.1.1 行业模式分析
13.1.2 市场发展现状
13.1.3 微电网节能技术
13.1.4 盈利模式分析
13.1.5 行业服务定位
13.1.6 行业问题对策
13.1.7 行业趋势预测
13.2 光伏发电
13.2.1 国家政策趋势
13.2.2 市场规模分析
13.2.3 发电量的占比
13.2.4 光伏消纳情况
13.2.5 市场成本分析
13.2.6 商业模式分析
13.2.7 区域分布格局
13.2.8 产业发展趋势
13.3 风力发电
13.3.1 行业发展形势
13.3.2 总体装机容量
13.3.3 区域装机容量
13.3.4 风电利用现状
13.3.5 企业竞争态势
13.3.6 “十四五”发展展望
13.4 新能源汽车
13.4.1 市场保有量
13.4.2 市场产销规模
13.4.3 产品结构分析
13.4.4 市场格局分析
13.4.5 业数量规模
13.4.6 行业发展规划
13.5 通信基站
13.5.1 通信基站概述
13.5.2 通信基站总数
13.5.3 基站设备规模
13.5.4 未来前景展望


第十四章 中国储能应用技术挑战与安全风险分析

14.1 电芯
14.1.1 相关概述
14.1.2 技术路线
14.1.3 发展趋势
14.1.4 技术要求
14.1.5 安全风险
14.1.6 市场准入


储能是通过装置或物理介质将能量储存起来以便以后需要时利用的技术,作为未来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前瞻性技术,储能产业在能源并网、电动汽车、智能电网、微、分布式能源系统、家庭储能系统、无电地区供电工程以及未来能源安全方面都将发挥巨大作用。

近年来储能市场在政策支撑下,产业发展态势较好。国内外支持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频繁出台,国家级示范储能项目有望带动产业发展。根据CNESA全球储能项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46.1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22%,同比增长30%。其中,抽水蓄能的累计装机规模最大,为39.8GW,同比增长25%,所占比重与上年同期相比再次下降,下降了3个百分点;市场增量主要来自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5729.7MW,同比增长75%。2021年,中国新增投运储能项目装机规模首次突破10GW,达到10.5GW,其中,抽水蓄新增规模8GW,同比增长437%;新型储能新增规模首次突破2GW,达到2.4GW,同比增长54%;新型储能中,锂离子电池和压缩空气均有百兆瓦级项目并网运行,特别是后者,在2021年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新增投运规模170MW,接近2020年底累计装机规模的15倍。

我国储能产业呈现多元发展的良好态势:抽水蓄能发展迅速;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液流电池、钠镍电池等,超导储能和超级电容等储能技术研发应用加速;储能、储热、储氢技术也得到了一定进展。我国储能技术总体上已经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的基础。2020年“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必将加快推动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的跨越式发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对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将提出更高要求,“碳中和”将给储能发展带来新机遇。据测算,到2030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光储结合可实现平价,储能市场空间可达1.2万亿以上。

2022年1月29日,发改委、能源局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2022年2月10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印发《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文件从体制机制、政策体系、治理方式等方面提出能源低碳绿色转型的管理措施,并多次提到储能及各应用领域发展思路。2022年3月22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到2025年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达到6200万千瓦以上、在建装机容量达到6000万千瓦左右。2022年5月25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的通知》,通知从高度重视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加强电站规划设计、做好设备选型、严格施工验收、严格并网验收、加强运行维护、提升应急消防处置能力七个方面对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提出了具体措施。2022年6月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九部门又联合发布《“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完善储能参与各类市场的交易机制和技术标准,发挥储能调峰调频、备用、容量支撑等多元功能,促进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多场景应用。2022年9月,国家能源局印发了《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对储能标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作出系统部署。行动计划提出,根据能源发电并网配置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需要,抓紧建立涵盖新型储能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全流程以及安全环保、技术管理等专业技术内容的标准体系;细化储能电站接入电网和应用场景类型,完善接入系统的安全设计、测试验收等标准;加快推动储能用锂电池安全、储能电站安全等新型储能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结合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拓展,及时开展相关标准制修订,全面推动各类新型储能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和标准制定协同发展。

可以看出,未来储能产业将突破商业化应用的门槛,形成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态势,让储能技术和产业成为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作为“新基建”的重要领域之一,5G建设热潮正在为锂电池在通信基站储能上的应用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随着四大运营商及中国铁塔开启基站锂电池招标,未来基站储能需求将进一步释放。

和仕咨询发布的《2023-2027年中国储能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共十七章。首先介绍了储能产业的基本概况及全球储能发展现状,接着分析了储能行业面临的发展环境以及国内行业发展的现状,然后具体介绍了氢储能、电化学储能抽水蓄等重点细分市场的发展。随后,报告对储能产业链、国内外重点企业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重点分析了储能产业的投资机会及风险,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科学的预测。

本报告目录与内容系和仕咨询原创,未经和仕咨询书面许可及授权,拒绝任何形式的复制、转载,谢谢!

Online consultation

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010-6728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