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又称原子医学,是指放射性同位素、由加速器产生的射线束及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核辐射在医学上的应用。核医学是利用先进的显像设备和具有靶向结合功能的放射性药物进行临床诊断、疾病治疗以及生物医学研究的一门学科,是核科学技术在医学中应用的重要新兴领域。
中国核医学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5-2019年,核医学的市场规模(按出厂额计)由36.1亿元增长到61.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4.2%。未来,受放射性药物品类扩充、PET-CT等显像设备应用、市场渗透率提升等因素影响,行业规模将持续扩张。
在核医学科建设方面,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国从事核医学专业相关的科(室)达到1148个,相比2017年增加23.8%。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共有12578人从事核医学相关工作,相比2017年增加38.4%。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每128人、硕士生导师376人;在读博士生302人,硕士生961人。
在政策支持方面,2020年10月13日,为指导我国放射性体内诊断药物的临床研发,提供可参考的技术标准,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部署下,药审中心组织制定了《放射性体内诊断药物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从安全性、有效性和影像学三个方面做了总体的考虑,其次,明确了Ⅰ期、II期和III期临床试验的受试者、试验药物和方法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参考标准。2021年2月25日,为推动和规范我国放射性体内诊断药物的研发,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关于《放射性体内诊断药物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平面显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核医学操作中使用的放射性体内诊断药物,主要阐述放射性体内诊断药物非临床研究内容;规范了受试物和动物种属的类型及研究内容。2021年6月24日,国家原子能机构等8部门正式发布《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一批医用同位素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并根据市场需求,适时启动建设1-2座医用同位素专用生产堆,实现常用医用同位素的稳定自主供应;到2035年,在充分保障我国人民健康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医用同位素“走出去”,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做出贡献。这是我国首个针对核技术在医疗卫生应用领域发布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医用同位素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增加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预见,核医学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和仕咨询发布的《2022-2026年中国核医学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共十章,首先介绍了中国核医学产业相关概念和对核医学产业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然后对中国核医学产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接着分析了核医学细分领域放射性药物、核医学影像设备市场的发展状况和国内外重点企业运营状况,最后对核医学产业的发展前景做出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