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务案例 >> 可行性研究 >> 云南省青铜石器博物展览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云南省青铜石器博物展览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基本概况

本项目地点位于云南省曲靖市,项目用地面积100亩,主要建设青铜部落、铜工艺技术区、铜艺术品加工区等设施,总建筑面积43200.00平方米,拟建成铜艺术品、铜工艺品、铜家居用品制造以及文化旅游等一体化基地,助推曲靖市文化旅游产业及文旅特色产品加工业可持续发展。

项目的总投资为250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为23150.76万元(装修改造工程为14065.84万元,设备及安装投资4997.41万元,土地费用1578.46万元,其他费用为1529.04万元,预备费1000.00万元),建设期利息为1049.24万元,铺底流动资金为800.00万元。

二、项目建设背景

青铜器最早出现于夏朝,商周时期发展最为迅速,于战国时期结束。主要是通过块范法和失蜡法来进行铸造。其中块范法是经过制模、制范、浇筑、成型、修整、分铸来完成青铜器的铸造。而失蜡法是经过制模、浇淋、铸型、烘烤、冷却来完成青铜器的铸造。每一种方法,都是一种复杂工艺,具有特殊性,彰显的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云南是有色金属王国,青铜冶炼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云南的先民就使用青铜器。据专家研究结果,云南商代已进入青铜时代,商代河南安阳著名的妇好墓中的青铜器的部分矿料产自云南。经战国至西汉,云南青铜文化达到鼎盛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云南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大量的青铜器物。至20世纪90年代初,已发现的青铜文化遗存有160多处,出土青铜器近万件,其中较为突出的文物有:

剑川海门口发掘了斧、镰、刀、凿等青铜器和铜斧石范等物,说明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云南已进入青铜时代。

铜鼓是古代奴隶主贵族使用的礼乐重器,云南不少地方均有出土。楚雄万家坝出土的铜鼓,年代为公元前600多年(春秋时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铜鼓,它说明云南是铜鼓的故乡。

祥云大波那出土的屋宇形铜棺,系战国时期部族君长的葬具,重257公斤,是云南青铜器中的巨擘,在中国青铜器中亦属罕见。

滇池区域晋宁石寨山发掘的古滇国青铜器数量可观,其中最有价值的是贮贝器,有铜鼓形和桶形两种。其器盖上面雕铸有房屋建筑、动物以及各种人物活动造型,表现了生产、祭祀、战争等重大场面,再现了古滇国奴隶制社会风貌。

江川李家山岵滇国青铜器出土甚丰。其中战国时期的牛虎铜案,造型奇特,工艺精美,堪称青铜器珍品,被定为”国宝级”文物,也是云南青铜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目前我国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鼓励民营博物馆的发展,但是整体而言,我国博物馆体系中,国有博物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根据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截至到2020年,我国包括文物和其他部门]在内的国有博物馆3825家,占比69.11%;民办博物馆1710家,占比30.89%。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

学界普遍认为,技术创新是演化发生的核心动力,针对博物馆文化业态内部的演化而言,技术创新也是博物馆文化新业态演化的根本动力。有研究者指出,技术创新能带来超额利润,诱发收益递增机制,改变组织边界,能决定整体演化的前进方向。

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数据、计算等网络技术的普及彻底改变了市场接受信息的习惯,相比传统权威信息发布机构的单向内容传播,市场在互联网语境下可实现前所未有的反馈效能。未来互联思维在博物馆领域的应用将不断加深,博物馆将以更加简洁、创新的内容为核心,以多元传媒渠道为载体加速博物馆产业链的拓展。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水平的提高以及整体精神文明需求的提升,我国居民对于博物馆观展的需求不断提升,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人数快速增长,走进博物馆渐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达到111.47亿人次,同比上年增长9.86%,增速始终保持较高水平。

......

三、项目投资预算

本项目的总投资为25000.00万元

四、项目经济效益评价

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均销售收入为24600.00万元,年均利润总额5418.54万元,年均净利润4063.91万元,年均上缴税金及附加113.83万元、年均增值税为1138.33万元;项目投资利润率为21.67%,投资利税率26.68%,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15.96%,税后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为7.61年。

此报告为公开部分,需定制化编制政府立项、银行贷款、投资决策等用途可行性研究报告咨询和仕咨询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