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是将垃圾分门别类地投放,并通过分类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前端分类、中端收运、末端处理3个部分。实施垃圾分类收集,不仅可以减少垃圾的清运量和最终处理量,减轻末端处理压力,而且能够回收利用垃圾中的资源,提高处理效率,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垃圾分类产业链包括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环节。由垃圾分类带动的固废处理产业链受益环节主要包括:餐厨厨余垃圾处理、环卫装备制造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垃圾焚烧处理等。
2021年5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印发了《“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建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500多座,城镇生活垃圾设施处理能力超过127万吨/日,较2015年增加51万吨/日,新增处理能力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2%,全国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十三五”期间,全国共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厂254座,累计在运行生活垃圾焚烧厂超过500座,焚烧设施处理能力58万吨/日。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约45%,初步形成了新增处理能力以焚烧为主的垃圾处理发展格局。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行业专项整治成效显著,2020年全国垃圾焚烧厂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氯化氢排放日均值达标率为100%。
近两年垃圾分类全面启动。2020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简称新固废法),自2020年9月1日起施行,新固废法在生活垃圾治理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升级,为未来生活垃圾治理的全面提升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2020年7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印发了《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重点围绕推进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建设进行部署。2021年5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底,全国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能力达到70万吨/日左右,基本满足地级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理需求,鼓励有条件的县城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建设。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健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0%左右。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5%。2022年1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能力达到70万吨/日左右,焚烧处理能力达到80万吨/日左右;城市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左右,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达到65%左右。2022年8月19日,国管局等四部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工作的通知》。
和仕咨询发布的《2022-2026年中国垃圾分类产业链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共十四章。首先介绍了垃圾分类的基本概念,接着全面分析了国际垃圾分类行业总体情况和中国垃圾分类发展环境,然后具体介绍了中国垃圾分类和互联网+垃圾分类的市场运行情况。随后,报告对垃圾分类产业链的垃圾产生、垃圾转运以及垃圾处理环节进行了分析,还对垃圾分类的主要试点城市和典型企业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垃圾分类行业的投资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