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水泥工业不同于其他工业,其CO2排放分为直接碳排放(水泥生产过程中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和熟料生产过程中的排放)和间接排放(水泥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电力产生的排放)。间接排放主要源于我国水泥工业电力主要靠火力燃煤发电,这也是CO2的主要排放源,其碳排放因子约为0.46吨CO2/MW·h。
我国水泥行业节能降碳工作成果显著。“十三五”以来,水泥行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施节能改造,促进提质增效,与2015年相比,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吨水泥熟料综合能耗下降3.6%。根据工信部2020年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统计,水泥企业可比熟料综合能耗最低为91.75kgce/t,上榜企业的可比熟料综合能耗基本在99kgce/t之内。根据现有工艺条件和理论热耗测算,可比熟料综合能耗在95kgce/t以下的属于国际领先水平。“十三五”期间,水泥行业通过错峰生产等结构性节能降碳手段,有效缓解了水泥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减排二氧化碳15.3亿吨,节约煤炭亿余吨。
政策层面,2020年12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水泥常态化错峰生产的通知》(工信部联原[2020]201号),该通知是对《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水泥错峰生产的通知》(工信部联原[2016]351号)的延续和加强,旨在通过明确导向的产业政策形成水泥常态化错峰生产机制,成为水泥行业防治污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提前实现碳达峰的“助推器”。2021年7月,工信部发布《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提高了水泥项目产能置换比例,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水泥项目由1.5:1调整至2:1,非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由1.25:1调整至1.5:1。对产业结构调整目录限制类的水泥产能以及跨省置换水泥项目,产能置换比例一律不低于2:1。2021年12月3日,工信部印发了《“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新划》),明确提出,开展非高炉炼铁、水泥窑高比例燃料替代、二氧化碳耦合制化学品、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百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重大降碳工程示范。
为了实现中国“双碳”目标,2021年1月中国建材联合会发布的《推进建筑材料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倡议书》明确,我国建筑材料行业要在2025年前全面实现碳达峰,水泥等行业要在2023年前率先实现碳达峰。2021年5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工信部、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提升水泥产品质量规范水泥市场秩序的意见》明确提到,要确保2030年前水泥行业碳排放实现达峰,为实现碳中和奠定基础,这是水泥行业政策中首次提出碳达峰目标。
和仕咨询发布的《2022-2026年碳中和背景下中国水泥行业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预测报告》共九章。首先介绍了碳中和下水泥行业基本概述和国内外水泥行业的发展现状;然后对我国水泥行业碳减排技术、各省市水泥碳中和战略布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随后报告并对重点国内外水泥企业在碳中和领域的布局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报告对碳中和下中国水泥行业的发展前景及政策趋势做了科学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