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装备制造 >> 国产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从冰点爬升
文章来源:和仕咨询整理 作者:和仕咨询整理 阅读量:603 发布时间:2023-04-04
潮涌科创,澎湃开局。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澎湃新闻联合推出“上海新型产业体系重点领域大调研”,聚焦上海“3+6”产业体系、新赛道和未来产业的重点行业领域,锁定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氢能汽车、机器人、智能工厂、新材料、智能终端、人工智能、元宇宙、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产业,深度调研上海产业高质量发展态势和未来趋势。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球海工装备产业第二梯队,但海工装备产业在设计能力、配套能力、总包能力等方面仍是弱项。上海是船舶海工产业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产业链完整、产业基础雄厚,形成了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优势。遵循专业化与国际化,坚持开放与协作,一个新兴的海工装备创新研发平台正在上海蓄力。
“现在油气的需求量还是很旺盛,但海洋工程装备的需求量并不太高。不过,海工生产装备还是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需求,我们也在和中海油一起合作投资国外的项目。”海洋工程装备“老兵”倪明杰端起20年前“海洋石油111”试航的纪念杯,喝了一口水,又继续分析当前的海工装备市场。从办公室墙上取下来的图纸上,是不同种类的海工装备,作为中国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中国海工”)总体设计部负责人,倪明杰和这些装备打了20多年交道。
“海洋石油111”是中国船舶集团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第一座海工装备,这艘功勋油轮扎根南海20年,日夜不歇的“海上石油城”已为国家累计外输原油5000万吨。回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海工装备发展起步时期,上海做了很多工作,第一座半潜式钻井平台“勘探三号”就是在上海设计和建造的,第一艘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渤海友谊号”也由中国船舶集团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建造。海工装备建造刻在上海的基因里。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重大装备产业处处长吴栋林表示,上海不仅是我国现代船舶工业的诞生地,也是船舶海工产业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产业链完整、产业基础雄厚,形成了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优势。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球海工装备产业第二梯队,但海工装备产业在设计能力、配套能力、总包能力等方面仍是弱项。遵循专业化与国际化,坚持开放与协作,一个新兴的海工装备创新研发平台正在上海蓄力。
起步、冰点与爬升:海工装备举步维艰
海洋工程装备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使用的各类装备的总称,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提。倪明杰的办公桌前,挂着一张海工装备的分类图,有勘探、钻井、生产装备,仅仅钻井装备,又分钻井船、自升式和半潜式钻井平台。这些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就像为地球做完B超检查,发现油层后再打井“穿刺”,最后借助生产装备将地下的油气开采出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我国海洋油气开采需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逐渐起步。从1966年渤海湾建起我国第一座固定式海洋钻井平台,到上世纪70年代利用原上海海运局两艘3000吨级旧货船拼装改建成我国第一艘双体钻井浮船“勘探一号”,这些海工平台拉开了我国海洋石油开发的序幕。1984年,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半潜式钻井平台“勘探三号”开始服役,标志着我国成为当时少数能够自主设计建造该类平台的国家。
欧美企业是世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先行者,也是世界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发展的引领者。上世纪80年代末,一批欧美大型石油公司相继进入我国海洋石油开发领域。他们带来了新的理念与先进的海工装备。与之相比,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装备在技术性能上存在明显差距。再加上当时世界能源价格偏低,国内外海工装备需求不旺,双重冲击下,我国海工装备领域在上世纪90年代发展缓慢,整体技术水平与国外差距进一步拉大。
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增长迅速,能源需求持续增加,海油油价上涨,国内外对海工装备的需求加大。国家政策支持海工装备国产化,我国造船、石化、航运等企业纷纷加大海工装备投资研发力度,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逐渐形成海工装备产业集聚区,涉足海工装备建造的企业超过100家,我国海工装备产业迈过低谷大踏步前进。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2011年我国又印发了《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2011-2020)》,提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是我国当前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的重要方向。
之所以有如此提法,原因之一就是在此之前我国并没有将海洋工程装备当作一个装备产业来发展,彼时海工装备只是跟随船舶工业的脚步,石油公司有需要,船舶企业就配套生产海工平台。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旺盛市场需求的双重拉动下,2011年以后国内涌现出一批海工装备特别是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企业,产能快速扩张。然而,伴随国际油价的断崖式下跌,2014年底、2015年海工装备市场一下子跌到了冰点。”中国海工总经理助理王蓉表示,尽管有了政策支持,但这十多年来,海工装备产业走得依然艰难,海工企业举步维艰。
这几年大浪淘沙,海工装备建造产能经历了大调整,王蓉说,目前市场上真正的海工建造企业已为数不多,原有海工业务的企业大部分调整到为以船舶为主。而坚持深耕总装建造的海工企业不到10家,这批企业是我国海工装备建造的行业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