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各行各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都面临着即刻复工的压力,与严防疫情扩散的管制流动措施,构成明显的矛盾。中国制造业在延迟开工、复工人数不足、有效生产时间缩减、产能压缩等多重压力下进退维谷,危机重重。危中有机,疫情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制造业向无人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提供启示与展望。
智能制造技术包括自动化、信息化、互联网和制造成型四个层次,产业链涵盖机器人及系统集成(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机器人零部件其他自动化装备)、高端数控机床、工业互联网(工业视觉、智能传感器、RFID、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及数据处理系统(ERP/MES/DCS等)、增材制造装备(3D打印)等。
2016年以后,中国智能制造新增企业数量开始降低,2017年新增企业763家,到2018年为530家,中国智能制造企业开始纵向拓展和深化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和应用领域。中国智能制造企业在地域分布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普遍分布在一线城市,广东省以绝对优势领跑市场。
2022年一季度,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22.4%,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5.7%,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了140.8%。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快速发展也催生出新的产业增长点。2022年一季度,数据服务器出货量、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都增长了10%以上。
2019年11月10日,发改委等十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目标到2025年,形成一批创新活跃、效益显著、质量卓越、带动效应突出的深度融合发展企业、平台和示范区,企业生产性服务投入逐步提高,产业生态不断完善,两业融合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21年11月17日,工信部及国家标准委发布《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提出到2023年,制修订100项以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不断完善先进适用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2021年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完成200项以上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2022年9月23日,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2022年度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的通知》,提出:遴选一批智能制造优秀场景,以揭榜挂帅方式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树立一批各行业、各领域的排头兵,推进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
本研究源自和仕咨询发布的完整报告《2022-2026年中国智能制造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的浓缩部分,您若想对智能制造行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智能制造相关行业,完整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