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在工业、医学、农业、建筑业甚至军事等领域中均有重要用途。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RF)将机器人分成两大类,即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
与国外相比,我国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建立了9个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和7个科研基地。产业化基地的建设给产业化带来了希望,为发展我国机器人产业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浙江、沈阳、哈尔滨、广州、江苏、西安等地。
2020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达711.2亿元,增长率为27.1%。其中,中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为66.5亿元,市场规模为9.4%;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为222.2亿元,占整体机器人市场规模的31.2%;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为422.5亿元,占比为59.4%。未来中国机器人市场将保持较快增长,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预计将突破589亿元,服务机器人预计突破613.5亿元,特种机器人预计突破185.2亿元。
2020年3月30日,科技部网站公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等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简称申报指南)。申报指南显示,“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从机器人基础前沿理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与装备、应用示范4个层次,围绕智能机器人基础前沿技术、新一代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6个方向部署实施。2020年将启动不少于11个项目,涉及国拨经费总概算约6600万元。由此预测未来机器人相关投资前景可期。2020年10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实施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推广计划。2021年12月21日,工信部等15部委发布《“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一批机器人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取得突破,整机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及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3-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到2035年,我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机器人成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2021年,北京、上海、广东、重庆等多省市都在其“十四五”规划中提及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内容。
新冠疫情对于无人叉车、AGV、巡检机器人、配送机器人等应用有促进作用,建议积极拓展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场景,并关注疫情后产能和库存管理。长期来看,智能制造升级步伐愈发稳健,对行业利好。
和仕咨询发布的《2022-2026年中国机器人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共十六章。首先介绍了机器人的定义、分类及产业链等,接着分析了国际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环境、发展状况、竞争情况及细分市场的进出口规模。然后详细解析了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的现状。随后,报告对中国机器人产业区域、应用领域、技术及重点企业运营状况进行了细致分析,最后科学评估了机器人产业的投资价值并预测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前景及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