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的产业生态正在发生显著变化,精准时空服务正逐渐取代目前的位置服务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方向。围绕建设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更加安全的中国新时空服务体系,着力推进体系化融合创新,实现PNT技术更广泛的应用于移动网、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将当前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生态体系极大拓展,形成更大的产值规模是产业发展的未来总路线。
卫星导航系统,是主要采用GPS技术在导航通讯领域的应用系统。卫星导航系统可以为公路、铁路、空中和海上的交通运输工具提供导航定位服务。它能够军民两用,战略作用与商业利益并举。
现阶段,世界上主要有四种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分别为美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系统),俄罗斯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系统),中国的北斗卫星定位系统,以及欧洲的伽利略系统(GALILEO系统)。
近年来,随着全球卫星导航定位产业的发展以及我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的建成,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与产品已进入我国国民经济的多个领域并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4033亿元,较2019年增长约16.9%。截至2020年底,业内相关上市公司(含新三板)总数为84家,上市公司涉及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的相关产值约占全国总体产值的7.79%左右。2021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4690亿元人民币,较2020年增长16.29%,体现了产业的良好韧性和可持续发展强大动能。2021年包括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基础设施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同比增长约12.28%,达到1454亿元人民币,在总体产值中占比为31%,增速高于上一年。由卫星导航应用和服务所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同比增长约18.20%,达到3236亿元人民币,在总体产值中占比达到69%。当前,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企事业单位总数量保持在14000家左右,从业人员数量超过50万。截至2021年底,业内相关上市公司(含新三板)总数为90家。
2019年4月20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4颗北斗导航卫星。2019年6月2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这是北斗三号系统的第21颗组网卫星、第二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2019年9月23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7、48颗北斗导航卫星。两颗卫星均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目前在建的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的组网卫星。11月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9颗北斗导航卫星,标志着北斗三号系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全部发射完毕。2019年11月23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50、51颗北斗导航卫星。2020年5月,第45颗北斗导航卫星正式入网工作,将用于接替属于北斗二号系统的第3颗北斗导航卫星,从而支撑北斗二号系统向北斗三号系统平稳过渡。
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快速辅助定位系统填补了我国移动通信领域卫星导航辅助定位服务技术空白,截至2019年9月,用户已突破3亿规模。
和仕咨询发布的《中国卫星导航行业“十四五”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依托庞大的调研体系,结合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模型,通过对卫星导航行业的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发展趋势及前景等方面进行细致分析,深入挖掘卫星导航行业相对成熟的确定型投资机会、挑战机遇并存的风险型投资机会和仍在探索中的未来型投资机会,并对卫星导航行业的投资风险做出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