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科研过程与企业研发过程是两个相向独立发展的过程,从理论上讲,从科技创意、科技立项、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技术工程化、技术产业化、产品技术研发到技术服务是一个完整的科技创新价值链,企业处于这个价值链的末端即市场端,由市场需求拉动企业研发再由企业研发带动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是最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但在我国,科研组织和高校是研发的主体,其科技创新模式主要是理论驱动或学科驱动的模式,探索科学规律和解决理论命题是其主要动机,由这种科技创新模式决定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主要是一种“推式”模式,即科技团队或科技人员在立项和研发过程中并没有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只是在理论成果或技术成果形成后,再考量其是否具有产业化前景,然后通过科技中介或自我寻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这种模式的效率不高。
对此,世界各国都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包括美国的“硅谷模式”和“MIT 创业模式”、欧洲创新投资和企业联盟网络中心(EEN)的“一站式”服务模式、英国剑桥大学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德国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的科技企业家孵化模式、德国弗朗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FhG)的“合同研发”模式、日本筑波产业综合技术研究所的“本格研究(Full Research)”模式、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企业育成模式等。
2020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4393.1亿元,比上年增加2249.5亿元,增长10.2%。2020年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549353项,成交额为28251.5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3.5%和26.1%。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全文正式发布。全文提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和仕咨询发布的《中国区域技术创新机制及共性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共九章,首先分析了中国技术创新市场发展状况、中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支撑以及中国现有技术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接着对中国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建设和中国主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供给状况展开分析,并对国内外重点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发展状况及相应发展经验进行总结,最后提出了中国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发展的具体做法以及对共性技术研发中政府职能进行探析并提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