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自由贸易区(FTA)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或单独关税区组成的区内取消关税和其他非关税限制,区外实行保护贸易的特殊经济区域或经济集团,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东盟自由贸易区(包括东盟10国)等等。狭义的自由贸易区(FTZ)指一个国家或单独关税区内设立的用栅栏隔离、置于海关管辖之外的特殊经济区域,如上海自贸区。
自由贸易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国际贸易和成员国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当前,全球自贸区建设风生水起,全球已有大大小小1200多个自由贸易区,可谓遍地开花。除欧美发达地区外,近年来,印度、中东地区等自贸区建设都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设立自贸区、特别经济区或者特殊工业园区来提振和调整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的结构和规模。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式挂牌成立,它是中国大陆境内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是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2015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进一步深化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2017年3月3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在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等7省市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并公布了详细方案。2020年9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和《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至此,中国自贸区增至21个。2021年,我国21家自贸区实际使用外资2130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6.8万亿元,用不到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占全国18.5%的外商投资和17.3%的进出口,为稳外贸稳外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2002年到2021年4月,我国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19个自贸协定,自贸伙伴遍及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其中,2020年11月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是当前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贸区,涵盖我国每年1.4万亿美元以上的进出口贸易额,约占我国外贸总额三分之一。
我国21个自贸试验区,涵盖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沿海、内陆、沿边省份统筹兼顾。自贸试验区作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制度红利,极大地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发展。同时,自贸试验区的设立综合考虑了区域平衡发展,实现了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机衔接,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被赋予更大改革自主权,总计被赋予2800多项改革试点任务;不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特别管理措施“十三五”初期为122项,2020年压减至30项,压减幅度超75%;探索形成173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共形成130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地方推广。“十四五”期间,在“一带一路”战略、RECP协议等的有力助推下,我国自贸区发展迎来历史性机遇,发展前景广阔。
和仕咨询发布的《2022-2026年中国自贸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共十七章。首先介绍了自贸区的概念、作用及类型,接着从建设现状、运行模式、发展战略、成功范例等方面全面阐述了国际自贸区的发展状况。随后,报告详细介绍了中国自贸区的建设情况,并分析了中国参与建设的自贸区的投资机会及相关获益企业。最后,报告对自贸区投资所面临的风险和应对建议进行科学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