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特种气体是电子气体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电子工业生产的基础关键原材料。工业气体产品可分为一般工业气体和特种气体两大类。一般工业气体产销量大、纯度略低;而特种气体则属于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将电子气体分为了电子特种气体和电子大宗气体。电子特气在晶圆制造过程中占材料成本的14%左右,是仅次于硅片的第二大材料,几乎渗透到集成电路生产的每个环节,对集成电路的性能、集成度和成品率都有重大影响。
电子特气全球产业链向国内转移,发展空间大。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向国内转移,中国电子气体市场提速明显,远高于全球增速。中国电子特气2020年市场规模为150亿元,占全球比例约为48%,相较于2011年占比翻了一倍,2011-2020年中国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远高于全球数据。国产企业加速扩产迎接需求释放,国产化率有望从2020年的14.2%提升至2025年的25%。目前全球及国内的电子特气市场被四家海外气体巨头垄断,2020年国产化率仅14.2%,随着国产企业突破技术、客户、服务三大壁垒,叠加俄乌冲突导致稀有气体供应短缺的催化,电子特气国产替代需求强烈。
半导体集成电路为主要细分领域。电子特气的应用方向为集成电路及器件领域、面板领域和太阳能及LED领域。根据2020年中国电子特气的应用市场结构,集成电路及器件领域占比最大,为44.2%。而半导体集成电路市场广阔,将带动电子特气在集成电路领域的应用市场规模进一步提升。2021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10458.3亿元,同比增长18.2%。
政策推动电子特气实现国产替代。2021年12月,为进一步做好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试点工作,工信部发布《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21年版)》(下称《目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特种气体入选《目录》,共有33种特种气体入选。区域层面,2021年5月,浙江省发布了《浙江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其中提出提出重点发展包括电子特气以及下游光刻胶等半导体新材料,重点打造基于电子化学品材料的核心产业链。
多重利好叠加,国产替代进程势不可挡。随着国内半导体厂商产能的逐步释放,叠加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和资金支持,国内电子特气厂商竞争优势凸显,不断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建立起完整的生产和供应体系。当前国内厂商的部分产品性能可比肩国际先进水平,达到了集成电路生产用电子气体的技术水平和工艺要求,并逐步实现了进口替代。国产替代进程势不可挡,特种气体国产化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和仕咨询发布的《2022-2026年中国电子特气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共十一章。报告首先介绍了电子特气的相关定义、全球电子特气行业发展情况、以及电子特气发展背景和环境。接着分析了电子特气行业总体市场及细分市场的发展状况,然后对电子特气行业下游应用领域和国内外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做了详实的解析,最后重点分析了电子特气行业投资状况和典型项目案例,并对电子特气行业的发展前景做出了科学的分析和预测。